李慧詩於2012年倫奧奪銅獲體院頒贈75萬港元獎金。(相片來源:互聯網)

李慧詩於2012年倫奧奪銅獲體院頒贈75萬港元獎金。(相片來源:互聯網)

奧運會從來都以體育精神、公平競技掛帥,絕對是「講心唔講金」,不設賽事獎金!話雖如此,各國奧組委仍會撥出獎金予獎牌運動員以示鼓勵;贊助商亦會看準時機,藉著獎勵得獎選手作為宣傳。根據日本傳媒透露,今屆里約奧運,暫時以新加坡「出手」最高,懸賞約627萬港元予該國奪金健兒;至於英國則最「有原則」,認為直接資助運動員訓練及體育設施建設才有實際意義,故不會向英代表發放獎金。

各國奧組委之奪冠獎金,包括香港(300萬港元)印尼(約296萬港元)、馬來西亞(約244.5萬港元)、泰國(約237.5萬港元)、希臘(約222萬港元)等,均有過百萬元獎勵;至於美國及德國則只有分別約為19.9萬港元及17.5萬港元。

另一被視為金牌大戶的體育強國 – 中國,即使只排於韓國(約39.8萬港元)及日本(37.4萬港元)之後,每一位金牌選手將獲19萬人民幣(約22.2萬港元)排名全球第15名以外,但加上各大企業豐厚獎勵,冠軍級人馬之獎金亦動輒過百萬。

香港體育學院亦於90年代初設立「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」,贊助6個大型綜合運動會之獎牌選手,當然以奧運獎金最高,今屆2016年里奧之金、銀、銅得獎港將,可分別獲300萬、150萬及75萬港元,團體則分別為420萬、210萬及105萬港元。

Comments